看了陈金洲写的≪架构腐化之谜≫,深有感触,这篇文章几乎精确地描绘了国内软件行业大多数公司的现状,我对于目前所在的一个项目从效率方面进行了分析,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问题:

1 架构失控。

到处充斥着代码泥团。

        2 功能杂糅。

为了应对各种多变的需求,新增各式各样的开关配置项,代码中增加对这些配置项的判断逻辑,增加了代码的复杂度。

3 build, deploy 时间过长。

目前我们构建一个发布包需要30分钟。

4 启动时间过长。

我测试了一下,在一台 CPU 为core dual 2.0GHz、 4G 内存的机器上,启动UT容器需要40~50秒,启动web容器需要4~5分钟。容器启动越慢,那么开发人员得到的反馈周期也越长,试想在一个几十个开发人员的项目组里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多大的浪费!

对于上面四个问题,我有些自己的想法想跟大家分享下:

1 实施code review。

开发过程中必须进行 code review,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pair programming, 面对面的交流永远是知识传承的最佳方式。

通过新老员工之间的code review 或者pair programming, 新员工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了解项目内部一些约定:如,展示层的公共逻辑应该放在ViewCommon工程里;除了工具类,应该尽量避免静态方法调用;也可以尽快了解他应该写什么样的代码,写什么样的代码会挨批。

只有所有人都去维护这个架构,遵守约定,那这个架构才能发展下去。好的架构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演进出来的。

         2 有必要做这么大吗?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有个疑问:我们做了那么多功能,客户现在用到了多少?做了功能然后又关掉,然后等后面客户要的时候再开启,那么在这个功能已经实现到这个功能被开启正式商用这段时间,这些代码的维护成本谁来承担?这些是不是浪费?

即使客户的需求真的有这么多,他的商用计划是什么?是不是所有特性在这个版本发布时会全部上线?等考虑完这些问题,那么这些所谓的开关项,以及由这些开关项所控制的功能组合而成的大项目(这里的大指的是在物理部署上大)存在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了。我们不妨换个思路:把产生这个大项目的大需求划分开来,把大项目分解为几个可以独立部署、运行的小项目,然后分阶段实现这些项目,逐步提供给客户,这样的客户感知就是系统主页上不断新增的链接或者tab,而实际上这每个链接或者tab后面都是一个新部署上线的子系统。而这些子系统的开发、维护成本都肯定低于一群人在一个大项目里捣鼓。

         3 精简build 脚本。

把构建任务中的每一步都独立成一个单独的target, 即能达到脚本重用的目的,又能让开发人员灵活选择自己想要运行的target ,另,目前我们的项目还是存在循环依赖的情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4 这个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案:

 1)给开发人员换更好的机器

 2)写UT来验证功能的正确性,而不是

“修改代码->重启容器->刷新页面->查看结果” 这样一个反馈周期超长的流程。

 3)写UT用例尽量不要启动spring容器,实际上绝大多数应用逻辑不需要启动容器就可以进行测试。

     什么?你问我们那些公共能力怎么办?比如数据字典,比如配置项列表?我建议你用stub吧,这个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写个桩是值得的。

AI Assistants Do Not Make Good Code

AI Assistants Do Not Make Good CodeIntroductionAI-powered coding assistants churn out code fast, but speed isn’t everything. They lack st...… Continue reading

using pyinvoke for task automation

Published on November 25, 2024

Implementing CorrelationID In Kafka Stream

Published on October 20, 2024